一般我們認為打呵欠的原因是因為身體缺氧,所以藉由打呵欠來吸入更多氧氣。
http://kids.yam.com/why/article/article105.html
上面這篇是寫給小朋友們的簡易答案,也是大部分人對為什麼會打呵欠的認知。

這種說法也不是錯的,只是如果你/妳像我一樣無聊,多觀察日常生活周遭的哈欠情形,你/妳就會發現打哈欠絕對不只是因為缺氧,而是真的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傳染力。

題外話一下,我覺得填鴨式教育的弊病在於,大家會一窩蜂地追尋所謂的標準答案,然後得到公認答案後,就停止再問為什麼,好像繼續問下去會顯露自己的無知一般,如此造成一種不求甚解,又易於傾向服從權威的態度。

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事物是有標準答案的呢?

雖然現在採用一綱多本的教材,但其實本質完全沒有變嘛,因為編教材的人隨便編編,上課的人也照以前的方法傳承單向且單一的教學法,結果就是一綱多本反而造成拼命死背的學生們的壓力。

回到主題。
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呢?
若照缺氧說的說法,哈欠會傳染,是因為室內空氣不流通,二氣化碳濃度高到某個程度了,所以接二連三的其他人也紛紛到該打哈欠的臨界值。那在空氣流通的室外呢?在電話中呢?在視訊中或是電視上的人呢?在這種情況下傳染的哈欠又要怎麼解釋呢?

其實對於缺氧說就已經有不同的見解了:

人人都有打哈欠的經歷,從出生不久的嬰兒直到耄耋之人。有不少人認為,打哈欠是缺氧的表現,其實不然。

大家不妨仔細觀察周圍的人群,凡是那些處於緊張、興奮情緒、思想高度集中的人們是不會出現打哈欠的現象的,相反,凡是打哈欠的人一定是在工作告一段落之後,精神放鬆,疲倦之後出現。中國的圍棋大師聶衛平先生在下棋時經常出現缺氧現象需要吸氧,可從來沒有看見他在聚精會神下棋時打哈欠這便是有力的佐證。

一個健康的人在正常環境中是不會缺氧的,因此也無須補氧;反過來,一個真正缺氧的人便會感到胸悶、呼吸困難等等,相反,他是不會打哈欠的。打哈欠是精神、肢體處於一種鬆弛狀態的結果,是機體調整疲倦的表現,而不是缺氧。
(知識家)

除了缺氧說之外,還有反射說與制約說,但是我覺得不盡正確,所以略過不談,
讓我們來看個學術氣息較重的解答:
http://www.dls.ym.edu.tw/neuroscience/yawning_c.html

所以關於呵欠傳染問題,可能的原因有:
1.人類祖先遺留下來的某種相互學習本能,
 所以當看到周圍別人打呵欠、搔癢,會下意識的模仿。
2.群體間的協調機制,打呵欠與社交溝通有關。
3.天明公雞啼,一隻啼,隻隻跟著啼。(但常常天根本還沒亮)

Delusion補充道:
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,人類腦中有一種東西叫做「鏡像神經元」,
就是當你看到另外一個人在做什麼,你潛意識中就會想要做一樣的事情,這是人類學習很重要的一環。

舉例來說,
看到別人咳嗽,自己也覺得喉嚨癢想咳嗽,
這就是鏡像神經元在作祟。
(這也是為什麼起鬨這麼容易成功的原因)

有人說哈欠是世界上傳染力最強且最迅速的傳染病,我的實驗小結:
對狗打呵欠,牠也會打呵欠。
西方人比較不容易被我傳染。

再附上一則科學人雜誌的文章:

打哈欠似乎不只表示人累了,它還有更為普遍的意義,那就是體內狀況的改變。研究顯示,當人累了、醒來,或其他時候當警覺狀態有所改變時,都會打哈欠。

打哈欠的特徵是,嘴巴張開深深吸一口氣,而下巴與全身的肌肉也跟著伸展開來。許多種動物都會打打哈欠,而這個動作牽扯到無意識大腦與身體的互動。

多年來人們以為,當肺臟周邊組織偵測到肺裡的氧濃度變低時,就會讓人打哈欠以吸入更多的空氣。但我們現在知道,肺臟不一定會偵測到氧氣的不足。而且,子宮內胎兒的肺臟雖還不能換氣,但胎兒已經會打哈欠了。此外,呼吸與打哈欠的動作受控於不同的腦區域;當位於大腦下視丘的旁室核氧濃度變低時,就會讓人打哈欠。另一種假說是,打哈欠源自人們的疲憊與無聊。但這也可能是錯的,因為旁室核也在陰莖勃起上扮演一角--陰莖勃起通常不會跟無聊扯在一起。

除了其他的功能,下視丘的旁室核似乎就是大腦的「哈欠中樞」。旁室核含有某些可以引起打哈欠的化學訊息分子,包括多巴胺、甘胺酸、催產素與促腎上腺皮質素。以促腎上腺皮質素為例,它會在夜間及醒轉前大量分泌,引起人們打哈欠與伸展肌肉。打哈欠似乎也需要旁室核特定神經細胞製造的一氧化氮。這些細胞受到刺激時,就會活化腦幹與(或)海馬的細胞,引起打哈欠。打哈欠似乎同樣也有回饋成份:如果忍住不打哈欠,那整個打哈欠的過程就不那麼令人滿意。

打哈欠會傳染的說法是正確的。光是看到、聽到或想到打哈欠,就可以讓人真的打起哈欠來,但是我們對箇中原因知之甚少;這些年來有許多的理論想要解釋這種現象。有證據認為,打哈欠是動物在環境或身體狀況改變時,將這些訊息傳達給其他動物的一種方法,目的可能是在協調動物彼此的行為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麼人類打哈欠的行為,最有可能是一種已經喪失存在意義的演化遺跡了。(黃榮棋譯)

最後,讓我們來念念英文吧~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Yawn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Ma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