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要去美國一趟,前幾天上網申請免簽入境美國,在google打入ESTA,出來的第一筆資料就是"ESTA申請,繁體中文版",我納悶著:奇怪,美國政府怎麼這麼有錢,免簽申請網頁還有預算下Google Ads,這樣每被點擊一次都要被收取廣告費用的耶。我心裡邊滴咕,邊把基本資料給填完,進入到付款頁面之後才覺得:咦,奇怪,怎麼要付$73元啊!!? 外交部的宣傳單上寫的是$14元啊。東看西看了好久,最後才猛然想起:啊,我會不會一開始就進錯網頁了?重新google一次,果然,正式的ESTA是沒有Google Ads的,正式的ESTA是沒有繁體中文的,正式的ESTA收費是$14元。

在我恍然大悟後,我突然有點佩服想到這個點子的人,寫出一個網頁把英文翻譯成中文,買Google Adword,讓這個網頁變成搜尋中的第一個,然後就會有許多申請者被騙進來。待你填完表後,收取你一大筆手續費,然後再幫你去申請。每一份申請書可以賺$59元 (約台幣1740),成本極低,速度極快。想出這個賺錢方法的人,腦筋動得好快,雖然有點賤,但是是個很厲害的機會主義者。

 

2008年的十月,青春吹吹王的單元,那是一個邀請聽眾在大半夜打電話進來吹口哨的惡搞單元,那也是我第一次接到當時就讀建中的高三生阿傑的電話。他說他的目標是台大政治系,因為他想從政,因為他有著遠大的抱負與理想。

四年後我在電視上看到他,用不斷重複的句子,刻意的停頓與抑揚頓挫,近距離地指責年齡足以當他爸的教育部長虛偽、偽善、不知悔改,請部長向學生道歉。

 

當下直覺是很難過的,因為覺得在這位大學生身上,我看不到尊師重道,長幼有序這種身為一個人所應有的美德。當然這是情感面上的個人觀感問題,撇開這個不談。從表演看來,陳同學的上台致詞,除了開頭與結尾在責罵部長偽善、不知悔改,在請部長向學生道歉這兩段是看著部長講話之外,其餘時間,透過鏡頭,我猜不到你是在對誰說話,我不知道你的對象是誰,我感覺不到你演講的動人之處。我知道你很憤怒,我知道你準備置對方於死地,但是我感受不到你的靈魂。那三聲音量漸大的"請你向我們道歉",像國小朗讀比賽般的制式;講完馬上轉頭,急切地發表後續言論,讓我覺得這是個在辯論場上的表演。而爭論 / 咄咄逼人式地演說,是無法服人的。你頂多讓原本就跟你一國的人,覺得看你罵人好爽,但這對未來想從政的你,或是目前參與社會運動的你來說,都不是一個達成目標的好方法。

戰術上的選擇,是我想說的第一點。使用辯士形象,看似滔滔不絕、振振有詞的發言,其實是在損耗溫和的理性潛在支持者。

 

戰略上的目標到底是要凝聚關心新聞自由的力量,聚焦教育公共化議題,還是 (也看起來像是) 要教育部長道歉?如果是前二者,可以好好地反利用此次的"關心"事件來做活動:"我們很好,不用關心;台灣不好,需要關心"、"請教育部長幫我們關心院長"... 等。為什麼社會運動總是要以可憐的、受到壓迫的、被害的形象出現?如果 KONY 2012 這個活動可以藉由影片觸發人們的同理心而狠撈一筆,沒有道理我們還要守著20年前的示威抗議形式--遊行、靜坐與夜宿;在這之外一定有很多充滿創意的好點子;譬如架設偽蘋果日報網站,模擬未來每天都在對中國歌功頌德的新聞。不但可以讓編報的人編得很有樂趣,讀報的人也可以讀得笑呵呵,說不定其中還有商機,可以小賺一筆。或是找朋友拍影片 / 做衣服 / 發起拒看某集團所有媒體的活動 / 找有相同關懷的音樂人辦 concert / 去 kickstarter 集資創辦一間報社 ... 好多好多可以做的事都比在寒風中挨餓受凍來得有力量的多。

你們的武器不是只有抗議,你們的形象不是只能訴諸激情。

 

而如果上立法院,只是為了求個道歉,只是以為鬧大了就會有更多人注意事件本身,只是以為這是一個翻身好機會...

最後結果就是,以這種方式上版面,只會模糊了原本的訴求與焦點,然後陷入社會運動的困境。發現自己不過是顆被利用的棋子,得到了人生中的15分鐘。

 

還有,要別人道歉,不覺得是自己的自尊太大了嗎?

道歉了,然後呢?

 

 

抓到了這個機會,一戰成名後,隨之而來的,也許是一段時間的龐大關心。希望你一切都好。

peace.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Ma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