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回分曉
如果電影的片名改做"赤壁(上)"
我想觀眾的批評會少得多,
這是一種感覺問題。
就像你坐在電影院看到神鬼奇航或是駭客任務第二集的結尾時
一定會大罵:"幹,騙錢!!!"
但是你卻會心甘情願地花錢去看哈利波特和魔戒
我很高興在進場前,已經知道有下集,
也很高興在觀影前,已經聽到了許多相關的評論;
關於金城武一直放電、極KUSO的台詞、志玲姐姐的演技、還有像三國無雙真人版的武打場面等
赤壁是一個我們熟到不能再熟的故事
要怎麼把這麼耳熟能詳的故事拍得好看,是吳宇森的挑戰
在看這部大場面的古裝歷史劇時,我不自覺地拿張藝謀近期拍的大片來與之作比較
從、、到,
這三部片,張藝謀用極鮮豔的顏色,拍出讓我印象深刻的經典。
而一片,劇情懸疑不若,戲劇張力及武打意象遠遠不及,
大場面的交戰與人心之間的權謀,比起,似又輸了一大截。
看完以後覺得,其實這是一部包著歷史故事外衣,但是骨子裡卻是典型的香港喜劇賀歲片耶!!!
吳宇森的電影是要拍給全世界的觀眾看的,
所以他捨去了深度的部分,捨去了中國人內斂的部分,
撫琴一段,瑜亮兩人的合奏,其實可以拍得更有韻味,
這段以樂音表心聲的畫面,沒能達到直接讓觀眾心領神會的境界,
而這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巧妙,卻在下一幕,被直接的對白赤裸裸地說破。
畫面拍得暗示性不夠在先,之後的對白破梗,就造成前面的鋪陳更顯得太過冗長而沒有意義了...
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鏡頭:
曹操的軍力展示,用直升機俯拍長江上的80萬水軍,
先感受到鏡頭小小的後作力前頓,然後迅速地拉高拉遠取全景,a typical John Wu's style
看到自己熟知的故事段子,一本中文經典小說,被用這麼西式而膚淺的手法拍攝,
太好萊塢式的處理,會讓我心裡下意識地產生排斥感。
說到吳宇森風格:
雙槍、飛身、慢動作、白鴿
在中也可以看到他的動作片精華畫面
梁朝偉馬上下腰擋飛箭,金城武放白鴿探敵情
不管是從動作畫面,還是人物間的靜態對話,
都可以看出他的想拍出一部輕鬆一點的歷史片,
只是類型有類型的侷限,史詩能否與喜劇相容呢?
我並不是非常喜歡這樣的嘗試。
最後看了歷史電影當然要從中學點歷史:
蹴踘 (ㄘㄨˋ ㄐㄩˊ)
http://www2.olps.tcc.edu.tw/chelfin/develop.htm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B9%B4%E9%9E%A0